由于ART各项技术的直接临床应用前均无充分的实验室基础研究背景,它的出现在解决人类诸多生育问题的同时,人为地引入了大量非生理性的操作,在生命形成最关键、最易受外界影响的受精和胚胎早期发育阶段对生殖过程进行干预,随着ART出生子代人数的增加,这一特殊人群与自然妊娠获得的后代相比,是否存在更大的健康风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问题。近期,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RT子代出生结局、生长发育和相关疾病方面。
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,就有广州助孕机构的学者对ART子代的出生缺陷进行描述。1987年,Lancaster指出IVF婴儿发生神经管畸形和大血管移位的比率增加,但由于本身研究对象人群量小和统计学方法的缺陷等,多数情况下将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归咎于ART实施后的多胎妊娠和父母的背景因素,如年龄、精神因素和存在的疾病状态等,而非ART技术本身。
近年来的研究发现,即使排除ART之后的多胎因素和亲代的不孕病史,ART子代的出生缺陷风险仍增加。2002年,Schieve 等[1-2]两次的临床数据中均发现ART后代,即使是足月单胎婴儿,低出生体重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都较高,为自然妊娠婴儿的2.6倍;在2004年Jackson等[3]和Helmerhorst等[4]的系统评价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。
同样在双胎妊娠结局中,McDonald等[6]在2010年的Meta分析中指出,在控制母亲年龄及其他因素后,IVF双胎早产发生率(RRI 23.95 %, CI:1.09~1.41)及低出生体重率(<2 500 g,RRI 1495 %, CI:1.04~1.22)较自然妊娠双胎显著增高。但由于新生儿医学的发展,即使在早产率和低出生体重较高的情况下,新生儿的死亡率ART组与自然妊娠组并无差别。